《天下》國情調查:「維持現狀」不變 39歲以下倒向「獨立」

作者:林倖妃 攝影:王建棟

《天下》國情調查:「維持現狀」不變 39歲以下倒向「獨立」
《天下》國情調查:「維持現狀」不變 39歲以下倒向「獨立」

最新出爐的2017《天下》國情調查發現,台灣民意的斷裂點,竟出現在「39歲」。婚姻平權,39歲以下近七成「挺同」,40歲以上「挺同」的卻不到五成;兩岸統獨,39歲以下主張台灣獨立的比例,遠高於長期以來「維持現狀」的基調。數字上,以39歲為界的微妙翻轉,現實中,卻是新舊世代的交互攻訐。面對世代撕裂,台灣該如何走下去?

走過2016年,這一年在台灣歷史上,最值得被記憶的是什麼?

除了總統大選促成第三次政黨輪替之外,看來似乎是充滿挫折、衝突,卻又「平淡無奇」的一年。但在不曾間斷的抗爭中,2017《天下》國情調查發現,國人對國家發展方向的看法雖然一致,但不同世代的人對國家的想像,開始出現分水嶺。

今年國情調查,將從國家前景、世代差異、政府施政等三個角度分析──在國家前景和政府施政方面,經過總統選舉的陣痛期後,國人展望未來,雖有信心逐漸回流趨勢,但仍多傾向悲觀;世代之間則在態度和觀念上,出現明顯歧異,其中又以39歲為重要分界點。

台灣前景預期,持續悲觀

在國家前景方面,民眾對經濟前途的不確定感非常強,對台灣未來發展以悲觀居多。當問到「對台灣目前的經濟表現滿不滿意」時,民調一面倒地傾向不滿意,高達74.8%;回答滿意者僅有18.6%,且幾乎是不分性別和世代。(見表1)

當進一步問「整體而言,你對台灣未來的發展是樂觀或悲觀」,悲觀者達54.2%,足足比樂觀者的39.1%,多出15.1個百分點(見表2)。若和前總統馬英九執政同時期相較,樂觀者比例相當(39.8%),但悲觀者則變多。

《天下》國情調查:「維持現狀」不變 39歲以下倒向「獨立」1
《天下》國情調查:「維持現狀」不變 39歲以下倒向「獨立」1

以年齡層而言,在20到29歲者最為樂觀,近五成四回答樂觀以待,而40到49歲則瀰漫悲觀氣氛達到六成六,遠高於其他世代。

「對國家未來發展是看總體,一般人對總體不樂觀受經濟影響最大,」健行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顏建發說,對經濟悲觀者對國家整體發展也會趨向悲觀,但兩題數據相較,可以發現國人顯然認為,非經濟因素還有樂觀的空間。

談到經濟,免不了受到兩岸關係的影響,一般人多不看好未來走向。對於「明年兩岸關係會變好或變壞」,預測「和2016年一樣」者佔最多數,約40.6%;認為「會變壞」的比例,也有35.2%。(見表3)

《天下》國情調查:「維持現狀」不變 39歲以下倒向「獨立」2
《天下》國情調查:「維持現狀」不變 39歲以下倒向「獨立」2

「今年兩岸關係已經趨冷,選擇『和2016年一樣』者背後深層意思是『不好』,」早期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的顏建發說,「和國民黨比較,民進黨在內涵上主張脫離中國,所以一定認為會不好,這是靠觀察出來,不一定和個人信仰有關。」

39歲以下,獨立高於維持現狀

反觀和個人政治信仰相關的統獨問題,出現明顯世代變化。(見表5)

對「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政治關係最好是哪種情形」,以「維持現狀」佔多數,其次為「台灣獨立,但和大陸維持和平關係」,第三則為「在一定條件下統一」。

整體比例和去年沒有明顯差異,但和2008年相比,「台灣獨立,但和大陸維持和平關係」者已升高13個百分點。

《天下》國情調查:「維持現狀」不變 39歲以下倒向「獨立」3
《天下》國情調查:「維持現狀」不變 39歲以下倒向「獨立」3

進一步交叉分析,30到39歲者有49.3%主張「台灣獨立,但和大陸維持和平關係」,較「維持現狀」高出10.9個百分點,20到29歲在相同選項的比例為43.1%。他們更勇於表態,對國家的想像,也和40歲以上者截然不同。

「39歲以下都是獨立傾向,且高過維持現狀,」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蔡秀涓分析,維持現狀比例最高,或許是現實上不得不然下的選擇,但從調查結果看來,這一代年輕人對國家的認同愈來愈趨向一致。

29歲的吳昭儒說,「只要有國際賽事就要吵用台灣或中華台北,國際組織也不能加入,像是班上被霸凌孤立的小孩,久而久之大家不想繼續做這樣的選擇題。」

台灣解嚴至今正好滿30週年,30歲以下年輕人,一出生就是台灣走向民主化階段,而30到39歲則是開始進入國小接受教育時。他們生活在完全民主的時代。

若印證到20到29歲的「天然獨」現象,更是大勢所趨。問到「認為自己是台灣人、中國人,還是都是」時,有61.6%選擇台灣人,有28.2%選擇「都是」,約6.9%說自己是中國人。(見表6)

《天下》國情調查:「維持現狀」不變 39歲以下倒向「獨立」4
《天下》國情調查:「維持現狀」不變 39歲以下倒向「獨立」4

年齡在國家認同中是最重要的變項,因為20到29歲者,有七成七自認台灣人,和去年七成四相較,仍在持續增加中;而30到39歲也有六成七,都遠遠超過總體平均。

新世代認知「台灣」兩字的意涵,似乎愈來愈清晰。

「我會說自己是台灣人,因為我居住在台灣,我認為中國和台灣不一樣,」就讀政治大學社會所、29歲的吳昭儒說,「我們看到只要有國際賽事就要吵用台灣或中華台北,國際組織也不能加入,像是班上被霸凌孤立的小孩,久而久之大家不想繼續做這樣的選擇題。」

支持國民黨的人,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愈來愈高,顯然國家認同和政黨偏好的相關性在脫鉤中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除了世代之間的國家認同出現差異,在政黨偏好傾向國民黨者,也首度出現自認台灣人的比例高於「都是」,達到40.5%。

國民黨的新危機

「從歷年資料看來,支持國民黨的人,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愈來愈高,顯然國家認同和政黨偏好的相關性在脫鉤中,」蔡秀涓提醒,國民黨對某些議題的看法,恐怕也在分裂。

總結過去,因社會變遷帶來的紛擾,國人到底認為台灣哪些面向表現最好?「醫療健保」、「包容多元文化」和「教育普及」分居前三,各年齡層排名類似,但20到29歲年輕人選擇的第一位卻是「公民運動」。(見表7)

《天下》國情調查:「維持現狀」不變 39歲以下倒向「獨立」5
《天下》國情調查:「維持現狀」不變 39歲以下倒向「獨立」5

「這年齡層共同擁有的記憶是太陽花運動,他們是參與者,」顏建發分析,太陽花運動從規模、層次到意義的影響,都比野百合運動更深遠,不僅撼動立法院、兩岸關係,間接助長號稱「白色力量」的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,成為這世代共享的榮耀。

台灣醫療健保的好是世界公認,也是國人認為表現最好的面向;包容多元文化則是因新移民、移工人數愈來愈多,對不同族群有更多容忍和了解。但背後都是國家與個人經長時間「學習」,並付出昂貴「代價」。

【延伸閱讀】

■ 台積電良率打敗三星 靠他的大數據系統
■ 14歲當童工,48歲買下紐約地標,誰能比她更傳奇
■ 8小時睡眠太奢侈!怎麼睡才正確?
■ 為什麼我不是結婚的料?
■ 白開水人生 一整個月不喝飲料會怎樣?

※更多精彩報導,詳見《天下雜誌》網站。
※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